我的白块创作手记上周三凌晨两点,我盯着屏幕里歪歪扭扭的白色方块阵型,突然想起第一次玩《桥梁建筑师》时被卡住三小时的糗事。那时候我压根没意识到,这些看似简单的白色模块,才是搭建游戏世界的万能积木。一、工具包里该装些什么工欲善其事,先得摸清手头...
上周三凌晨两点,我盯着屏幕里歪歪扭扭的白色方块阵型,突然想起第一次玩《桥梁建筑师》时被卡住三小时的糗事。那时候我压根没意识到,这些看似简单的白色模块,才是搭建游戏世界的万能积木。
工欲善其事,先得摸清手头的家伙什。我在五个主流游戏引擎里折腾过,发现白块创作的黄金三件套其实是:
工具类型 | 代表作 | 新手友好度 |
可视化编辑器 | Tiled | ★★★★☆ |
像素级工具 | Aseprite | ★★★☆☆ |
物理引擎 | Box2D | ★★☆☆☆ |
记得第一次打开Unity的物理材质面板时,我盯着「动态摩擦系数」发愣。后来发现只要记住三个关键值:
去年给独立游戏社做demo时,在沙漠关卡栽了大跟头。当时用2000多个白块堆了个金字塔,结果玩家走到顶部就卡成PPT。
有次为了做会坍塌的冰桥,我试了六种组合方案。最后发现间隔排列的菱形方块既真实又省资源,这招后来被写进《沙盒物理设计手册》第二章。
在GDC听大佬分享时偷师了个绝活:用白块制作伪3D效果。诀窍在于三层叠影法:
给解谜游戏《光之匣》做移动平台时,摸索出三二一法则:
有次在星巴克洒了咖啡,意外发现液体浸润纸张的纹路特别适合做破碎效果。现在我的素材库里有:
最近在试验《瓷器物理模拟》提到的分层破碎系统,把白块分成核心层、过渡层、碎屑层。测试时发现碎屑颗粒控制在0.8-1.2倍玩家角色大小最合适。
给叙事游戏《记忆碎片》设计场景时,发现方块排列能暗示剧情走向。
有次测试时,玩家自发把某个区域的方块排列解读成「破碎的家庭合影」,这完全超出了我们设计时的预期。看来白块的留白空间,才是最好的故事讲述者。
窗外晨光微熹,咖啡机发出熟悉的嗡鸣。保存好最新版的方块矩阵配置文件,我在工程备注栏写下:第43次迭代,抛物线弹射机关通过压力测试。按下编译键时突然想到,或许该在论坛开个直播,让更多人看见这些白色小精灵的魔法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