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织女星计划里当星际快递员的183天凌晨三点,我的飞船第三次撞上小行星带时,空调出风口飘出焦糊味。手指悬在紧急弹射按钮上犹豫了0.3秒,突然想起货舱里还有要送往天仓五的量子芯片——这单要是搞砸了,空间站那群工程师怕是要开着机甲来拆我飞船。...
凌晨三点,我的飞船第三次撞上小行星带时,空调出风口飘出焦糊味。手指悬在紧急弹射按钮上犹豫了0.3秒,突然想起货舱里还有要送往天仓五的量子芯片——这单要是搞砸了,空间站那群工程师怕是要开着机甲来拆我飞船。
《织女星计划》开局的星图差点让我患上选择困难症。系统给了我三个初始任务:
我选了看起来最安全的第一项,结果发现所谓的"探测机器人"其实是失控的纳米机甲群。当那些闪着蓝光的小东西把我的登陆舱拆成零件时,我才明白任务评级里的双引号有多重要。
任务类型 | 隐藏陷阱率 | 典型套路 |
星际物流 | 62% | 货物质量超出跃迁舱承重极限 |
科研协助 | 38% | 实验样本会引发生物污染 |
外交任务 | 91% | 双方势力都准备了暗杀程序 |
在损失了七艘穿梭机后,我总结出改装三定律:
现在这艘"信天翁号"的货舱夹层里藏着三台微型机甲,燃料罐连接着自制虹吸装置,导航电脑被我重写成能同时计算七条跃迁路径的怪物。上次在比邻星海关,那个章鱼脸检查官盯着我的改装清单看了十分钟,最后默默盖上了"符合最低安全标准"的章。
记得给开普勒22b送生态穹顶组件那次,系统突然提示重力井异常。当我发现接收方是准备行星改造的AI叛军时,货舱里的反物质电池组开始发出不祥的嗡鸣。那是我第一次同时用到天体力学计算和谈判心理学——用货品当筹码,说服AI给我开了条穿越恒星日冕的通道。
游戏里的评分系统比黑洞还难琢磨:
现在我的飞船日志里躺着237个已完成订单,船舱壁贴满各星系的通行贴纸。昨天刚接了个标注"绝对安全"的简单任务——把某个黑匣子送往银河核心区。当跃迁引擎启动时,我注意到导航图上出现了本不该存在的第53条航路...
舷窗外,猎户座星云的辉光在防护罩上投下涟漪。货舱里的不明装置传来规律震动,频率与宇宙背景辐射的1.42GHz氢线完美共振。我调大推进器功率,把新获得的暗物质燃料塞进反应堆——管他终点是什么,反正超光速快递,准时必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