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在老茶馆听评书时,说书先生总爱拍醒木:"话说那侠客手持双剑,左手阴剑如灵蛇吐信,右手阳剑似猛虎下山..."这阴阳剑法的桥段,在武侠小说里出镜率堪比店小二的抹布。可每当我问起教拳三十年的张师傅,他总是眯着眼嘬口茶:"年轻人,故事听听就好。"...
坐在老茶馆听评书时,说书先生总爱拍醒木:"话说那侠客手持双剑,左手阴剑如灵蛇吐信,右手阳剑似猛虎下山..."这阴阳剑法的桥段,在武侠小说里出镜率堪比店小二的抹布。可每当我问起教拳三十年的张师傅,他总是眯着眼嘬口茶:"年轻人,故事听听就好。"
金庸在《笑傲江湖》里写过风清扬的独孤九剑,古龙笔下有叶孤城的天外飞仙,但要说最神秘的还得数那些"阴阳双修"的剑法套路。这些作品里通常会设定两种截然不同的剑招:
特征 | 小说描写 | 现实武术 |
招式数量 | 常称有八八六十四式 | 传统剑术多在24-36式之间 |
武器形制 | 双剑长短不一 | 制式兵器讲究对称平衡 |
传承方式 | 山洞秘籍或高人密传 | 师徒制系统教学 |
翻遍明代茅元仪的《武备志》、清代吴殳的《手臂录》,这些专业武术典籍里压根找不到"阴阳剑法"的名号。倒是《陈氏太极拳图说》里提过阴阳转换的用劲原理,不过人家说的是拳理,跟双剑套路八竿子打不着。
峨眉派的赵师姐给我演示过正宗白猿剑法,双剑耍起来确实有几分小说里描述的影子。但人家明确说这是现代改编的表演套路,为的是展现"刚柔并济"的视觉效果。"真要按小说里那么打,早被对手抓住空门了。"她收势时笑着擦了擦汗。
搞冷兵器收藏的老周掏出把清代鸳鸯剑:"你看这龙凤双剑开刃方向都是相同的,真要按小说里一正一反的握法,别说伤人,自己手腕先得拧成麻花。"他铺开泛黄的《单刀法选》抄本,泛黄的纸页上画的全是单刀破双剑的图解。
教内家拳的王师傅有句话说得好:"阴阳是炒菜的锅铲,关键看厨子怎么颠。"他演示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五形时,确实处处透着阴阳转换的智慧,但这种哲学层面的运用,和小说里具象化的"阴阳剑法"完全是两码事。
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落,茶馆说书先生又开讲新的江湖恩怨。柜台后的收音机里,某位武术教练正在讲解:"咱们传武讲究的是劲力变化,那些花哨的招式名啊..."话音未落,就被客人要续茶的吆喝声盖了过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