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张头蹲在村口磨刀石前,刀刃蹭着青石发出"嚓嚓"响。山里刚下过雨,潮湿的空气裹着柴火味,混着灶间飘来的腊肉香。他眯眼看着远处山道上晃悠的货郎担子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跟着马帮走山的年月——那时候的月亮比现在亮,露水也比现在沉。猎户的烟袋与读...
老张头蹲在村口磨刀石前,刀刃蹭着青石发出"嚓嚓"响。山里刚下过雨,潮湿的空气裹着柴火味,混着灶间飘来的腊肉香。他眯眼看着远处山道上晃悠的货郎担子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跟着马帮走山的年月——那时候的月亮比现在亮,露水也比现在沉。
要说《山村共妻》里最扎眼的,还得数王猎户那杆包了铜皮的旱烟袋。作者写他抽烟时爱把烟锅在鞋底磕三下,这细节让我想起二叔公。老人家在世时总说:"三声响,敬山神土地灶王爷。"书里没明说的规矩,倒是在这烟灰星子里藏着。
人物 | 物件 | 隐喻 |
王猎户 | 铜皮旱烟袋 | 传统与野性 |
林校长 | 镀金钢笔 | 文明与禁锢 |
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,李家媳妇往灶膛里塞麦秸,火星子蹦到围裙上。隔壁周婶子拍着大腿笑:"哟,灶王爷急着给你添新衣裳呢!"这话头子一起,几个婆娘就着蒸馍的热气,把村里那点事翻来覆去嚼了三遍。作者写这些家长里短,倒比写炕头那些事更活泛。
采茶季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,老光棍扯着嗓子唱:"妹子的辫子十八绕,绕得哥哥心发慌。"年轻媳妇们红着脸往他筐里扔野山楂。这些藏在《中国民间歌谣集成》里的野调子,到了书里就成了推动剧情的引线。
说来也怪,书里写猎户上山打野猪,偏要细描他怎么系绑腿——左三圈右两圈,最后要在小腿肚上打个活结。这让我想起《西南山区狩猎志》里说的,绑腿松紧要刚好塞进三个手指头,既防蛇虫又利索。
冬至那天,村西头老槐树的影子能爬到祠堂门槛上。守祠堂的瘸腿老吴说,那晚听见青石板路上有脚步声,吧嗒吧嗒像是穿着草鞋。这事后来成了书里猎户夜会的由头,要我说,保不齐是黄大仙路过。
现实习俗 | 文学加工 |
火塘夜话不讲荤故事 | 借火塘暗影写暧昧 |
共妻多为兄弟同娶 | 设置外来者介入 |
后山崖柏长得最好的那处,村里人叫"望夫台"。其实早年间是寡妇们浆洗被单的地方,青石板上现在还留着棒槌砸出的凹痕。书里把这地界写成私会场所,倒应了《地方志考》里"以劳掩情"的说法。
挑着玻璃罐子走山的货郎,是山村里最受欢迎的人。罐子里装的不仅是洋火肥皂,还有山外的风言风语。书里那个戴眼镜的教书匠,就是跟着货郎担子进的村。要按老辈人的说法,这种戴金丝边眼镜的,十个有九个心思活泛。
三伏天晒场上,老少爷们喝着薄荷凉茶掰手腕。后生们起哄要看猎户的腱子肉,他撩起汗衫露出腰上那道疤,说是当年和黑瞎子干仗留下的。这段描写倒是暗合《猎户口述史》里"伤疤即勋章"的说法,只不过书里把伤疤位置从后背改到了腰侧。
山里的日头走得慢,故事却在暗处疯长。就像村口那棵歪脖子枣树,看着半死不活的,根却扎得比谁都深。货郎的拨浪鼓声渐渐隐进雾里,磨刀石上的青苔又绿了几分。